酒中添加某些药物或成分可能导致昏睡,常见的有苯二氮卓类镇静剂、抗组胺药、巴比妥酸盐等。但此类行为存在严重健康风险,可能引发呼吸抑制、昏迷甚至死亡,绝对禁止尝试。

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片、艾司唑仑片等与酒精混合会增强中枢神经抑制作用,导致嗜睡、肌肉松弛和记忆力减退。酒精会加速这类药物的吸收,使血药浓度短时间内急剧升高,可能出现血压骤降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片、苯海拉明片本身具有镇静副作用,与酒精协同作用会加重嗜睡程度和持续时间,老年人尤其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。巴比妥酸盐类如苯巴比妥片与酒精联用会严重抑制脑干呼吸中枢,临床表现为瞳孔缩小、体温下降,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致死。

某些中成药如含有天麻、钩藤等成分的安神补脑液,与酒精同服也可能加重困倦感。部分人误将褪黑素与酒同服试图助眠,实际可能扰乱生物钟并引发头痛。酒精与γ-羟基丁酸等非法物质混合更会导致意识丧失,常被用于违法犯罪。从生理机制看,酒精会增强GABA受体活性,与镇静类药物产生叠加效应,同时抑制谷氨酸系统,最终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全面抑制。

若发现他人饮酒后异常昏睡,应立即保持其侧卧位防止窒息,清理口腔分泌物并立即送医。日常生活中应严格区分饮酒与服药时间,服用安眠药前后6小时内禁酒。长期失眠者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睡眠质量,避免形成药物依赖。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主动在酒中添加助眠物质,这种行为不仅危害健康,在部分国家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